窦建民在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立足新时代 把握新形势 开创新气象
为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而不懈奋斗
——在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有删节)
党委常委、副校长 窦建民
(2018年12月21日)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今年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了重要讲话,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八个首先”本科教育总体要求,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实施的开局之年,我省即将出台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分类支持的政策措施,我国和我省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新时代,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眼光、新的措施去全面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基于以上背景和开云体(中国)官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学校党委行政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学校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今天顺利召开。这是一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总体要求,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形势,开创新气象,加快推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回顾总结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二是分析我校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三是安排部署我校今后一段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创办一流本科以来,学校围绕什么是一流本科、如何建设一流本科开展持续深入探索,不断更新教育理念。2017年发布了“一流本科”建设共识,从树立一流育人理念、构建一流育人机制、建立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完善一流课程教学体系、培育一流通识教育体系、打造一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开放协同育人体系、锻造一流师资队伍、夯实一流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一流院校合作关系等十个方面推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为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贡献了“聊大智慧”。
——本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和新增1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95个,招生专业保持在85个左右,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新增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立项建设专业1个、山东省应用型名校建设专业2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8个(涵盖35个本科专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专业群1个。以教师教育为底色、基础文理为优势、工农经管法艺体为生长点,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日臻完善。
——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中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指导思想,构建“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一体化。设置了季羡林学院,探索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在山东省率先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学分制改革及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符合校情的选课制,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全面实施双专业双学位主辅修制。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成为首批国家级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项,成为首批进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获批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3项、山东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1个。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43项,其中重大教学改革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8项,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一流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通过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已结束公示阶段。
——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2014年成为山东省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单位,2016年获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单位。
——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荣誉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测试、青年教师暑期培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老教师教学观摩竞赛等活动,连续5年实施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年度综合考核,学校发文表彰教学业绩考核A等级教师1223人次,开展教学名师评选,强化德艺双馨的教学名师培育,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7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10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名师37人。
——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果。新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33项95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建设天空教室教学平台,推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选用优质网络课程200余门。先后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3门、教学方法改革开放示范课程10门,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智慧树网、优课联盟、山东省课程联盟等平台上线16门,参评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出台了新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明晰了校院与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建成稳定的校外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492个、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基地258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7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强化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在线专业实习学生8614人,指导教师532人;实行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随机抽取外审制度,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获评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39篇;加强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任37名行业企业专家为产业教授,承担专业人才培养,聘任了767名产学研基地管理骨干、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本科生生产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推进“一专业一学科竞赛”活动,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2680 人次,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8项、一等奖83项;省级特等奖24项、一等奖406项。
——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初步形成。独立编制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卓越人才培养、国防生培养、公费师范生培养、“3+2”“3+4”贯通培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合作培养落实到课程建设、主讲课程等实施过程。推进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把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步完善校内外育人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臻完善。围绕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建立了由质量标准、资源保障、组织运行、质量监控四大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师生四个层级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加强了校院两级督导队伍、督导机制建设和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印发《督导工作通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简报》,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推进教学持续改进。每年采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编制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我校本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许多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聚焦育人工作的核心使命;二是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本为本,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工作重心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三是坚持学生中心地位,按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行政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潜心教学、默默奉献,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离不开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长期关心我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为学校教学工作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机遇和挑战
在总结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面向新的历史时期,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
第一, 从国际形势看,“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哈佛、斯坦福、MIT等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更加注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加强研究性学习,《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更是提出开环大学的理念,打破入学年龄限制、集中学习学制限制,开展学生自定节奏的教育和有使命的学习。经合组织推出了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项目、《华盛顿协议》推动的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等,把本科教育质量纳入全球一体化标准体系。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为我们一流本教育建设提出了国际化标准的挑战。
第二,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建设“三个一流”示范引领基地、服务“七个中国”的“六卓越一拔尖”2.0版,对所有本科专业全面进行认证,这些都为我校本科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总要求,山东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尤其是新旧动能转换、对接“十强产业”,对我校人才培养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2020年我省全面推行“专业+学校”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我校专业内涵建设及质量提升提出新要求和重大挑战。
第四,从学校发展态势看,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开始步入全面深化阶段。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校围绕“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开展一流本科教学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传统文理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已经凸显,学科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办学生机与活力日益增强;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院各单位办学能力明显加强。这些积淀都为我校进一步加强一流本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已经步入深水区、关键节点,到了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了。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激烈竞争的优化淘汰期。面对挑战,加强我校一流本科建设,需要冷静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一流本科教育理念落地的问题。学校的定位就是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区域综合性大学”。2011年我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一流本科的命题,2017年我校率先作为地方院校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共识。那么,一流的本科教育工作怎么抓?谁来抓?需要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提建议、出政策、定措施,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是投入不到位问题。学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本科教育仍处于艰难爬坡中。这些不到位既有硬件方面更有软件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
三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较为粗放、传统,没有形成与国家全面专业认证相配套的师资引进、教学运行经费、教学专项经费、实验室和教学用房分配等教学资源的配置标准和运行机制。学校本科专业基数大,在学院分布不够合理,结构不够优化。必须对症下药,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攻坚,强力疏通政策堵点。
三、新时代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举措
(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树立一流的育人理念
本科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树立一流的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先后10次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要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知识育人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要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有机统一,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到2025年,学校将推出100门左右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5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50名左右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具有“聊大风格”的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确立默会教育理念。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我们要探索构建由品德培养、作风养成、文化修养、身心培育和潜能开发构成的默会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空间结构性改造升级和优化配置,推进教室智能化、宿舍书院化、餐厅沙龙化、校园花园化,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在师生的精神交往中、在高品质公共教育空间的熏染中,提高教育品味和个体修养。
——确立整体和谐、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学生发展中心”,确立心理和谐、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创建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涯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制订全校全员育人工作职责与考核办法,完善“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物质帮扶,道德浸润,精神培育,情感激励,心理教育,能力拓展”学生教育服务体系,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构建一流的育人机制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培养体系和科学的培养机制。学生进入这个体系和机制,就进入一种“成长环境”,犹如植物有了合适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肥料,才能“茁壮成长”。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学院与一流行业企业深化合作育人。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持续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化、课程化水平,将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入毕业总学分。推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全面推进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依托科研课题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推进“教管服”协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机关干部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际协同,鼓励优秀学生到海内外高水平大学跨校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给予学分认定。推进本硕贯通协同,试点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机制,打破本硕课程壁垒,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专业评估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成效作为评价考核内容。
——建立荣誉育人机制。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完善学生荣誉体系,推进各种评优评奖工作,开展各类先优事迹宣传学习活动。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学风建设考评指标,组织学风品牌项目推广、学风建设中期检查;开展晨读、考研交流、考研工作表彰等活动,促进学风规范化建设;开展学风班级、学风宿舍、学风个人标兵评选工作,组织学习标兵、考研标兵、考研先进宿舍等先优事迹报告会,发挥刻苦学习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好“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三大典礼仪式,发挥“三大典礼”育人功能。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育人功能。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一级学科或学科交叉融合原则,整合学校学科专业资源,科学调整院系设置,形成发展合力,增强发展动力。按照科研团队与课程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强化系级组织的教学科研事务管理职能。努力把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课程教学优势,把为本科生开设学术前沿课程、吸纳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情况,作为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平台、科研平台的绩效考核基本内容。
(三)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打造一流的学科专业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体系,把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搭好搭实。
——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严格控制专业总量,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学科平台、专业平台等基础数据,建立本科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现代金融等社会急需专业发展。
——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项建设专业(群)、社会第三方评价居前列专业的建设。发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专业整体系统改革,注重专业内涵发展,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实施专业分类建设规划。对接2020年“专业+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将本科专业建设放在教学工作中特殊重要的位置,建立按专业分类拨款机制,经费优先投入本科专业建设,资源优先配置本科专业建设。对鼓励性发展专业实施“品牌特色建设计划”,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对一般性发展专业实施“质量提升建设计划”,根据专业评估情况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对限制性发展专业实施“优化调整建设计划”,对办学水平不高、社会需求不强、专业定位不清的专业逐步缩减招生或隔年招生直至关停。
——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校内专业评估、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国家专业认证”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底线,通过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督促专业补齐短板,激发专业自身建设的内驱力;省级专业综合评价是提高,通过接受省级专业综合评价,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声誉;国家专业认证是升级,也是未来发展方向。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以认证促建设、促管理、促特色的原则,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具备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所追求的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只会成为空谈。
——制定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对标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与专业认证标准,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突出学生中心导向。通过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学时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权。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突出实践导向,对一些应用型专业,通过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突出卓越导向,相关专业要围绕“六卓越一拔尖”2.0人才培养计划新要求,增加学术课程与学术前沿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卓越素质与卓越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要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塑造;完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学术性、前沿性,促进学生有深度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涯教育有机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推动课堂革命。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改革的根本是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现在很多课堂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授课方式还大量存在。推动课堂革命,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师既要注重自己“教好”,更要注重让学生“学好”,要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把沉默单项的灌输课堂变成思想碰撞、智慧启迪的互动场所,以精彩的课堂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大学记忆。推动课堂革命,要创新教学方法,作为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较之以往的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要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课堂”、“人工智能+教学”的智慧教学,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变轨超车”。推动课堂革命,要拓展课程深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把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引入课堂。推动课堂革命,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建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新方式,聚焦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深度学习。要加强考试管理,深化教考分离改革,严格过程考核,提高课程考核难度。要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以考辅教、以考促学。
——加强优秀教材和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出版具有聊大特色的教材,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与前沿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引进优质慕课,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鼓励教师多模式教学、学生多形式学习,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一是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由基本素质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素质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科学设岗定编,保障实践教学队伍稳定,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讲授实验课,将学术研究项目分解为适合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三是要打造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加大本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先补充本科实验仪器设备,提升本科实验装备水平。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基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网络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五)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培育一流通识教育体系
按照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通识性原则,建设通识教育课程。试点书院制博雅教育方式组织通识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学校知名教授、学科科研领军人才等为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在线开放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成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质量考核评价。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相对集中稳定的物理空间,给予配套经费,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试点推动小班讨论课、助教制等教学方式,不断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建设,使学生不仅掌握跨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更具有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培养有格局、有境界、有追求、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完善经费、师资、课程、制度等配套体系,通过联动一、二课堂,集“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实现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品牌创业活动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挖掘科技资源,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开放实验平台、竞赛活动平台、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生态,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七)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形成一流的国内外开放育人体系
——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把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经验;通过交换、互换和联合培养等方式,与更多的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在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习经历,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提高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水平。推进“校地”合作育人,推进专业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开展集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攻关、服务社会发展于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探索贯通培养专业“校校”合作模式,利用好合作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资源。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做实“产业教授”流动岗位,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锻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本科的关键因素、基础性因素。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加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开展新聘教师入职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专业带头人培训和学院部门领导培训等。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质量建设,经常性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完善教师一线实践锻炼制度,将一线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实施新引进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鼓励教师吸纳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新星”支持计划,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攻读学位打通绿色通道,提供经费支持。
——改革评价体系。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教学型、教学为主型、科研型、科研为主型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聘体系,对本科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开设绿色评聘晋升通道。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和教学团队的政策倾斜与奖励力度,完善学校职称评聘晋升、评奖评优政策,让潜心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更有获得感、更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
(九)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夯实一流质量保障体系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基本条件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三级“金课”建设、本科生科技与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调动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积极性,鼓励学院通过社会服务、与企业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务部门要编制“开云体(中国)官网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纲要”,细化每个领域的指标要求,压实职能部门、院系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本科教育质量管理基本流程,使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标准要求、有岗位职责、有绩效评价、有奖惩制度。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约束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三级监控体系,成立专业认证与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加强校院本科教育管理队伍和督导专家组建设,完善本科教育质量协同运行机制。按照国家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校内本科专业自评,强化评估认证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估认证结果公示、约谈与整改复查机制。建设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的卓越质量文化。
(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致力一流院校合作关系
加强与海(境)外世界300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领域的广泛合作,积极开设“2+2”、“3+X” 本科生联合培养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省内外“双一流”高校在校际师资互聘、课程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平台共建、合作科研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为一流本科教育集聚一流的教育资源。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本科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本科教育发展大势喜人,本科教育发展态势逼人,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也迈入新征程。全校上下务必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汇聚起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磅礴力量,每位聊大人都要以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一流本科教育开拓新局面,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开创新气象,为创建国内一流区域综合性大学再建新功勋!
谢谢大家!
聊大要闻
-
开云体(中国)官网在山东省高校商贸与快递管理工作评优表彰中荣获佳绩2024-01-03
-
开云体(中国)官网国际学生荣获2023年度优秀来鲁留学生荣誉称号2024-01-03
-
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2023携手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会”2024-01-03
-
开云体(中国)官网地环学院袁海燕团队在农田中的微塑料环境生态效应及防治领域获新进展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获批2个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科协工作受到山东省科协表彰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举行国际学生新年联欢活动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刘才龙教授获山东省2023年度引进人才奖励2023-12-29
-
开云体(中国)官网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会议、 廉政工作联席会议暨纪委委员全体(扩大)会议2023-12-29
-
开云体(中国)官网10个团队获批2023年度山东省高校 “青创团队计划”立项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