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写好“千年运河”的齐鲁新篇章
【编者按】8月24日,《大众日报》第7版理论周刊发布我校运河学研究院丁延峰教授的文章《写好“千年运河”的齐鲁新篇章》。文章从“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全域带动”“4种类型、6种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对于我省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章是丁延峰教授主持的2020年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重大调研咨询项目“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专题报告《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获山东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此外,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也转发了该文章。
写好“千年运河”的齐鲁新篇章
近期,国家出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此前,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多元发展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海洋文化”,建设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厚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对于我省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贯通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线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运河文化资源的富集区。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倾力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或营业;微山湖湿地古镇、水浒影视小镇、东平湖生态旅游小镇等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已颇具规模。
作为运河流经的重要区域和东部发达省份,山东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确立品牌、明确定位,梳理整合山东特有文化资源,挖掘山东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
着力打造“鲁风运河”品牌。山东运河区域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聚集区。要以大运河核心区为主轴,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充分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山东运河景观;着力挖掘山东特有的鲁商文化、儒家文化、诚信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鲁风运河”主题与内涵。
突出“文化+绿色+融合”的发展定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既要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又要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凸显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要充分把握山东大运河文化时代特征,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
将发展定位落到实处,需要坚持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在深入挖掘大运河(山东段)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要把山东大运河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让大运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的互促兼备,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大运河文化的合理化利用,突出公园建设的经济价值,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缩小我省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全域带动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业态构建、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大运河文化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落实机制仍不够完善。建设管理主体仍不够明晰,各建设管理主体关注区域特色较多,协调沟通较少,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情况。
运河文化挖掘仍不够深入。对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除了台儿庄古城成为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带动的典型之外,其他城市运河文化产业尚有待深入开发,各类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
生态环境保护短板仍较为突出。部分河段滨河、滨湖湿地淤积、退化严重;部分河段采用钢筋混凝土、块石护坡,导致原有的水生态、水景观受到影响;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生态空间,运河两岸部分文物古迹损毁严重,航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彻底治理,河流水质稳定全面达标压力较大。
4种类型、6种模式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突出“鲁风运河”文化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我省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市场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精心打造文化名片,实现共建共赢。我省在文化公园建设中,应按照“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旅游支撑+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推进路径,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我省文旅融合示范带、西部地区旅游经济隆起带、彰显齐鲁风采的大运河文化带、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完善建设推进机制,推动运河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实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保护、统一利用、共同推进”的管理运行模式。要组建山东大运河区域联盟,建立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样板。要修订制定配套法规规章,严格规范和约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行为。认真对接国家出台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与山东省的落地实施有效结合。
突出规划建设重点,明确运河文化公园推进路径。深入梳理我省大运河文化资源,提炼与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4种类型、6种模式。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根据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等级,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划分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种类型。二是着力提炼协同共生模式(台儿庄古城)、旅游综合体模式(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活态博物馆模式(临清中洲运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模式(济宁南旺运河枢纽遗址)、特色小镇模式(德州武城四女寺古镇)、社区参与模式(济宁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等6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式,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高层次规划,高质量推进。
发挥旅游支撑作用,打造沿运文旅融合示范带。立足全域旅游,在运河“旅游通航”上走出新路,紧紧围绕“鲁风运河”主题,打造一批大运河专题遗址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建设一批水浒文化、鲁商文化、泰山文化等沿运区域文化廊道,打造沿运旅游品牌,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标识凸显、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要顺应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需求,以大运河山东段为纽带,开发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各类展示空间,建立大运河山东段船上、水上、岸上文化娱乐产品体系。开展观光、休闲、度假与其他专项产品设计,加快景点建设、景观改造、设施配套,打造大运河特色旅游观光体系。
用好数字技术手段,提升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加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运河文物和文化数字化展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强化各类地区性、行业性大运河文化相关网络平台和信息渠道的互联互通,发挥文化展示、线上游览、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
突出沿运绿色发展,着力打造运河生态样板工程。要发挥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优势,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运河管理保护长效机制。优化运河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格局,统筹实现大运河的生态、防洪、供水、文化、景观、航运等多种功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着力打造和谐、清洁、健康、优美、安全的大运河绿色生态带,提升山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功能。
【相关链接】大众日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762028
聊大要闻
-
开云体(中国)官网在山东省高校商贸与快递管理工作评优表彰中荣获佳绩2024-01-03
-
开云体(中国)官网国际学生荣获2023年度优秀来鲁留学生荣誉称号2024-01-03
-
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2023携手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会”2024-01-03
-
开云体(中国)官网地环学院袁海燕团队在农田中的微塑料环境生态效应及防治领域获新进展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获批2个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科协工作受到山东省科协表彰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举行国际学生新年联欢活动2024-01-02
-
开云体(中国)官网刘才龙教授获山东省2023年度引进人才奖励2023-12-29
-
开云体(中国)官网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会议、 廉政工作联席会议暨纪委委员全体(扩大)会议2023-12-29
-
开云体(中国)官网10个团队获批2023年度山东省高校 “青创团队计划”立项2023-12-29